来源:绵阳市政协网上文史馆 发布时间:2023-02-28 浏览次数:247
“愿将心血浇花坛”,是著名书法家童韵樵晚年写的一首言志诗中的—句,它充分表达了童老对祖国瑰宝—书法艺术的倾心热爱,对传承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执着深情。
童韵樵8岁读私塾时,就随饶培之老师学书艺,练书法。由于他聪慧和刻苦,20岁就崭露头角,名闻遐迩。他偏爱颜(真卿)、柳(公权)二体,以“二王”为宗,颜、柳为本,兼采众家之长,融会于心,娴熟于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不仅擅长楷书、行书,尤以狂草著称。他的楷书丰润厚重,沉雄道劲;行书活泼流畅;草书如行云流水,大江东去。他晚年把篆、隶、楷、行诸体杂糅一体,其书艺更具特色,深受人们赞赏。新中国建立前后,他曾在成都、昆明、上海等地举办过书法展览,不少遗墨保存在峨眉山等名胜之地,并为海内外收藏家和书法爱好者收藏。峨眉山上“伏虎寺”那刚劲有力的三字匾额;河南省南阳市文管所《隆中对》行草碑刻;武汉黄鹤楼他自撰的《黄鹤新楼歌》行草条屏;解放前云南省当地师管区司令马继武专程到昆明邀他去写的临安县每字二米见方的“文献名邦”匾额。四川省文史馆、江西庐山、眉山县三苏祠、仪陇朱德纪念馆等,均收藏有他的作品。1979年《中国书法》杂志第二期刊出他的狂草作品后,慕名索字者纷至沓来,使他的墨宝不仅在国内流传,还跨越国界,传到了日本、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美国等10多个国家。
童老是成都人,由于人们喜爱他的书法作品,所以结识了川滇两省的上层军政界人士,曾被聘为云南省警备司令部参议,云南省政府社会处书法顾问,川鄂湘黔边区绥靖公署少将高参。后在南京任桂系办的《新艺报》社长兼总编辑。因为他有这些身份和交往,又能认清大局,所以上海解放后,他就向中共华东局社会部提供了四川省国民党上层军政界的情况,后被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情报部派回四川,做国民党驻川部队的策反工作。对第二十四军军长刘元瑄、第九十五军黄慕颜两部的起义,他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川解放后,他任乐山军分区作战科参谋。1951年复员后,任眉山师范学校语文教员。1956年调来绵阳,先后在绵阳专区机关干部学校、绵阳中学任教,是当时绵阳有名的语文教师。“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摧残,逼得妻子离婚。1978年落实了童老的起义人员政策后,他任绵阳市(县级)政协委员、绵阳市科普创作协会总顾问、四川省中山诗书画社监事。1988年病逝。
童老离休后仍酷爱书法,不仅继续创作作品参加展览、在书法刊物上刊出、赠送给求索者、应邀为名胜和旅游地题写。还把主要精力倾注在培养书法新秀上,以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他毕生钟爱的书法艺术。1983年5月下旬的一个雨天,我们绵阳市(县级市)委宣传部的几位同志到他家去看望他时,他十分高兴。童老晚年身材微胖,面色红润,和蔼可亲,非常健谈。我们坐定后环顾四周,只见堂屋正壁挂着他草书的一幅中堂,上书“云鹤”二字,颇有跃跃欲飞之势。中堂两边是他用行书写的对联,上联是“剑横秋水”,下联是“气贯长虹”,行笔流畅,气势雄健。客厅不大,有行草相衬妙笔生辉的墨宝,加上桌案上摆着的文房四宝,真展现出书法大家的典雅风范。那时他正在给书法训练班的学员授课,弟子们都十分专注地聆听他的教诲。我们立即拿起照相机,留下了这珍贵的一幕(见上面的照片)。他授完课后点燃香烟,高兴地向我们谈了他的晚年生活。他说:“我离休后工资仍按在职时全数发给,三个儿女政府都安排了工作,已成家立业,生活是蛮好的。”他吸了一口烟后又接着说:“我觉得国家对我这样好,自己生命的余年也不多了,总不能把我学得的知识带进棺材,应该把它传给后代。所以,我办了书法训练班,已办了15期,先后培训学生2000多人。他们学习都很认真,不论天晴下雨都准时来上课。有个叫东东的9岁孩子,才学了两个多月,已能写手挺像样的楷书了。有的学生已开始为一些商店写吊牌。”这时童老露出了十分欣慰的笑容。我们问他除了办书法训练班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童老仰靠沙发,微闭双眼.吸着香烟沉思片刻后很有感慨地说:“能在有生之年重游云南等故地,看望都已鹤寿之龄的故友,那就再好不过了。”当我们请童老留点墨宝时,他欣然应允。学生铺好宣纸后,童老手握羊毫,饱蘸浓墨,微勾上躯凝神屏息,挥毫下笔,笔走龙蛇,转瞬之间,他去年在绵阳市书法短训班授课时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言志诗,就一气呵成地现于纸上。诗文是:“临池不觉鬓毛斑,幸得鲁公笔法传,为使新苗继统绪,愿将心血浇花坛”。看着这俊逸飘洒、婀娜多姿的狂草墨迹和感人诗句,再看童老那斑斑白发,我们仿佛见到那行将自缚的春蚕,在用自己生命的余力,为祖国的书法瑰宝编织着更加美好的锦绣。
童老在绵阳的32年里,他辛勤耕耘的花坛已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他用心血浇洒的花坛,已鲜花盛开,他在绵阳、成都等地培养的5000多名弟子中,有的已很有成就。为了对他的崇敬和肯定他对绵阳的贡献,1999年2月出版的《绵阳(县级)市志》和2007年出版的《绵阳市志》,已将他列入客籍绵州人物,写上志书。